奇闻异事欄目視頻美女
  1. 趣聞
  2. 正文

重慶2名中學生相約從33樓一躍而下,死前20分鐘的朋友圈讓人揪心…

重慶忠縣一個小區曾經發生了一件悲劇。
兩名初中女生一起從33樓跳下,墜樓身亡。
孩子為什麼會跳樓。

01

據了解,這2名女生都是忠縣一個中學的學生。
在下午4點多的時候,2個孩子相繼發了一條朋友圈。
「我走了,再見」,從朋友圈可以看到孩子的腳已經站在了樓頂的邊緣,隨時會掉下去。
而另一個孩子發的是「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叫(自己名字的)的人了,走了」,而孩子的手已經向外面延伸了,貌似在對這個世界告別。
最可悲的是,孩子發了朋友圈20分鐘後,就跳下了樓。
這20分鐘,1200秒,就沒有一個人看到麼。
如果來阻止她們,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。
我們不知道孩子在跳樓的那一刻在想什麼。
或許孩子的內心已經很絕望了吧。
孩子可憐,父母可悲。
這本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悲劇:
如果父母多一點關心。
如果父母和孩子多一點溝通。
如果……
可惜太多的如果,但都於事無補。
再多的如果也換不回孩子鮮活的生命。
悲劇已經發生了

02

南通易家橋一個12歲的女孩因為不堪作業重負,留下了一封遺書,跳樓身亡。
遺書雖只有簡簡單單的一頁,可是句句讓人揪心、心痛。
上面寫著最醒目的4個大字:「我恨你們」
就連最後的一句話都是,「把我的作業撕了吧。」
但是從這封遺書中,我們可以看到家長給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壓力,而父母卻不管孩子的感受,壓力已經將孩子徹底擊垮。
父母不懂孩子的累,孩子心裡的苦沒有人可以傾訴,只能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來告訴父母。
「我累了,不要再打擾我了。」

03

一則找人的信息在很多人的朋友圈流傳:
一名身穿紅色格子中袖上衣、下身淺色九分牛仔褲的女孩下午離家後至今未歸。
女孩身高1.53米,今年15歲、扎馬辮。
他們在找的是一名叫天天的15歲女孩,因為和家裡人拌嘴,孩子就消失在了父親的視線下。
天天已經整整消失了將近20個小時。
沒人有知道她去了哪裡。
突然有人在距離天天加不足300米的地方發現了線索。
經過大家四十分鐘的打撈,在天天父親的指揮下,距離水面三米的地方,天天被找到了。
看著孩子一點點被拉出水面,痛心不已的母親終於忍不住沖了過去,卻被家人和鄰居拉住了,怕母親做傻事。
而在學校的班主任哭著說:「天天這孩子在學校里很聽話,真沒想到會這樣。」
事情的背後絕不是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差這麼簡單。

04

「死亡教育」不應該被避忌。
我國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數據表明,多年來,中國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殺問題較為嚴重的國家。
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許多孩子認為死亡就是解脫,認為一死了之才是「最好」的解決方法。
2015年,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的4名留守兒童在家中死亡。這四名兒童一男三女,最大的哥哥13歲,最小的妹妹才5歲。警方的調查結論是集體喝農藥敵敵畏自殺。
而在他們留下的遺書中,有這樣一句話:
「……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,今天清零了……」
2019年,一位17歲的男孩因為和母親發生爭執,突然從車上衝下來,縱身跳下了高架橋,緊隨其後的母親試圖抓住他,但卻沒能成功,男孩當場死亡。
在視頻最後,是母親怔怔望著孩子消失的橋邊,隨後開始倒地痛哭的樣子。
悲劇的背後,都有著各自的原因和不幸,但不應該被忽視的是,「死亡教育」的缺失,正是許多青少年在遇到極端的事,就想著用死亡來解決的重要原因。

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在《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踐》中指出,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對死亡的概念,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,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,進而產生負面情緒,影響一生。
可惜的是,在我們國家,「死亡」是最大的忌諱。
當家裡或者周邊出現死亡事件,人們的自然反應就是晦氣、不吉利,很少在公共場合討論,對於孩子更是絕少提及此事,常常用謊言來解答他們對於死亡的追問。
2018年11月,李嬌的父親因突發心臟病離開了人世,在葬禮上,年僅6歲的女兒問她外公怎麼了,她告訴女兒:「外公睡著了。」
2019年4月,劉婷家養的一隻狗死掉了,10歲的兒子傷心不已,為了安慰兒子,她告訴兒子:「小狗是去了天堂,那是個很美麗的地方。」
「睡著」、「天堂」、「樂園」……。
為了不讓年幼的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打擊,幾乎每一個家長都會用這些美好的詞彙來定義死亡。
這些舉措看似是一種對孩子心靈的保護措施,實際上,最終只會慢慢導致孩子走向死亡。只會讓孩子不懂生命,也不明白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,以為就是父母講的睡一個長長的覺,或者人間很痛苦,那就去無憂無慮的天堂。
當日後他們遇到極端的事時,就想著用死亡來解脫。

05

美國心理學家海因茨·科胡特曾說,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,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,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的需求。
「為人父母」,可以說是一門畢生都要學習的功課。而最重要的一堂課,就是死亡教育,在中國,這是一場普遍遲到的課程。
這一點上,相對於國內對死亡教育的忌諱,國外的一些做法或許值得我們參考,比如美國的一些小學課堂里就開設了別具一格的「死亡課」
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的人員擔任教師,跟孩子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,並通過一些情景劇來告訴孩子死亡到底是什麼。
中國的「死亡教育」,大部分從大學才開始。
「死神來臨之時我們無從選擇,但是在死神來臨之前,我們可以選擇,如何更好地生,甚至可以選擇未來如何更好地死。」這是一位二胎媽媽在網上分享的留言,她的兒子小浩在數年前因為想不開而自殺身亡。
如今的她已經知道該如何正確告訴孩子認識死亡。她將把這份教育延續給她第二個孩子。
「小浩一直想要一個妹妹,現在終於如願了,可是,他已經不在了。但是,活著的人,還需要繼續活下去。」這位媽媽說。
當下,如果你在網上搜索「自殺」時,你會發現,頁面會立刻跳出免費心理危機諮詢熱線,並伴有「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,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」字樣。
這也恰好印證了那句話:沒有一朵花,從一開始就是花;人生除了死亡,其他都是擦傷。
在選擇死亡之前,不妨多想一句:其實,活著,我們已經賺到了,千萬別輕易去死。
猜你喜歡
商品推薦